對處在嬰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,家,無疑的是最重要的環境之一。在談環境時,我們常常著重在環境的設置,其實,在這個環境內的每一位家庭成員也都是關鍵。
讓孩子融入屬於我們的家庭文化
每一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價值觀、在乎的事情也有不同的先後排序。有的家庭習慣一起吃午餐、有的家庭更喜歡晚上一起的親密時光;有的家庭喜歡早晨的時光,有的家庭喜歡晚上多一點的me time。
在育兒這條路上,我們看著各式各樣的書籍,試圖摸索出對孩子最好的方式,但卻可能忘記了,最重要的是,篩選出適合自己家庭的模式去實踐。
我想到孩子剛出生幾個月時,我與我們在美國合作一段時間的保姆的一段對話:
我:「妳覺得我們是不是應該調整孩子的作息,從九點改成晚上六、七點入睡?書上說這樣對小孩好像比較好。」(當時的我,還是個育兒新手,手上正拿著一本嬰兒睡眠指南。)
保姆:「晚上七點入睡的話,你們可能就要習慣早上六點就起床喔!重要的是小孩的一天的總睡眠時數是符合發展階段,也許你們不需要有這麼大的壓力,在合理的範圍內,調整成符合家庭的生活與工作作息。每一個家庭的文化都不相同。」
這邊並非想鼓勵晚睡或是早睡,而是,慢慢的,我們才發現,很多東西只要在大方向符合發展階段、把握重點關鍵、不對孩子造成身體上、心理上的危險,也許我們可以練習給自己更多彈性。
與孩子的相處是一輩子的學習,我們期待將孩子慢慢融入自己的家庭文化與價值觀,在家的環境當中,注入點自己的風格。
教養與育兒真的可以是多元的、擁有自己風格的。
訂定一張會呼吸的家庭行事曆,好好照顧每個家庭成員的需求
主動的與家庭成員一起訂定家庭行事曆,能夠把本來被動的接受「育兒生活就是這樣呀!」、「媽媽就是要做這些事情呀!」這類型的想法,透過積極的做法,進而打造成我們想要的生活。
家庭文化與價值觀聽起來好像很抽象,卻可以體現在一張由每一位家庭成員共同訂定的「家庭行事曆」。家庭行事曆是把家庭成員認為相對重要的事情,共同填入一張日曆表格,當每一個人都同意這張表格的調度安排,久而久之,就為家庭創造出獨特的韻律感。
這張表格再也不只是爸爸的、孩子的、或者是媽媽的行事曆,而是照顧每個人的需求。
相信很有可能你的家庭已經正在這樣實行了,又或者你也許就是個行事曆達人!
曾經跟一位媽媽創業家朋友曼華聊到家庭行事曆,她跟我分享,她不使用Google Calendar,而是列印出一張佔滿牆壁大小的紙張,把自己跟先生的事項填入,同時,也邀請孩子在這張行事曆上畫上自己的行程。
我驚訝的跟曼華再次確認:「妳確定妳真的把行事曆大大的印出來?」她溫柔堅毅的說:「對呀!這樣才夠視覺化」。
對呀!視覺化是一個關鍵,而讓孩子一起進入這個共創過程,則是另一個關鍵。
去年也有機會跟另一位媽媽創業家凱若 Carol Chen,進行將近兩小時深入的對談採訪。在凱若在2021年出版的書籍 《爸媽不瞎忙》裡頭就提到了「家庭行事曆」的概念與實際應用。
凱若身兼多重角色,是多個品牌的創業者、五本書的作者。常常有人問凱若「創業不會犧牲家庭嗎?」、「你有留給時間給自己嗎?」這些問題,我也時常被問及,因此我帶著滿滿的好奇心,很想知道凱若是怎麼做的。
凱若分享,除了列出個人行程、家庭分工之外,還有三個重要的家庭成員共同類項,分別是「睡眠時間」、「用餐時間」與「家庭互動時間」。家庭行事曆的訂定絕對不是規定每一位家庭成員照表操課,事實上,根據不同的嬰幼兒年齡階段,也應該會有不同的版本,所有的安排都是一個「動態」的存在,適時的調整,或者透過家庭會議來替換掉不再適任的行程、共同訂定新目標。
家庭行事曆是一個很實際的,可以將時間與個人需求試圖找到平衡的作法 — 透過與家庭成員一起訂定行事曆,慢慢的把「每一位家庭成員所關注的焦點」視覺化的轉化到行事曆當中。比如說,我自己非常需要晚上的me time,因此在行事曆當中,我把me time 大大的匡列出來,不僅提醒自己,最重要的,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入行事曆的製作過程。
完美主義?追求每天一點的進步就好
有點妥協、有時狼狽,但這才是一個沒有濾鏡、有血有肉的真實生活。
無論是打造家庭行事曆,或者在生活當中的爸媽角色,我們總是在諸多責任與需要之間做取捨。
在這些角色當中,我們慢慢的學習並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進而運用在生活當中。父母的時間很碎片化,但是假如我們可以從一天30分鐘的me time,慢慢增加,那我們是不是也逐步的達到目標了?
最後,我很喜歡凱若在《爸媽不瞎忙》書中點到的一句話,很適合送給自己和你們:「有點妥協、有時狼狽,但這才是一個沒有濾鏡、有血有肉的真實生活。」
・・・・・・
【立即加入 Line@ &Instagram 掌握更多育兒資訊】
Line ID: @circle_by_circle
Link: https://lin.ee/UrybLcaInstagram: @circlebycircle_tw
Link:https://bit.ly/3DXQxmJ